【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回到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力量,跟我们自身之外的种种力量联合,义无反顾地一同去创造世界。以这样的伟大事物魅力之力量,开创一个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即“教学”,教学内在生命且与我们自己的内在生命对话。
“我”是什么样的?先认识自己,再谈教学。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学方式。——帕尔默这本书在中国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把许许多多一线教师引进了一个探索教育心灵旅程的奇妙世界。——郭振有读了此书,能让我们不再幼稚,而真正成熟起来。——柳袁照我相信,我们很多老师都是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的教育者。那么,我就郑重向您推荐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探路者——新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李镇西:“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十多年前,《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刚一出版我就读了。但读得很吃力,我甚至罕见地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产生了怀疑,眼睛老盯着一句话而不得其意,当然盯久了也能够明白个大概。后来我估计是翻译的问题。后来这本书成了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好多学校都为此举行读书分享会,还举行演讲比赛。我听一家教育杂志的编辑说,她收到好些稿子,都大段引用该书的观点。说实话,我因此而更加佩服作者帕克·帕尔默了,这么晦涩的语言都没阻挡他真理的光芒射进读者的心中。其实,所谓“晦涩的语言”是翻译后的中文。我不相信,一个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的作者会把自己的思想表达不清。
最近,华东师大出版社给我寄来了新译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由方彤翻译的。读了几页,相当不错。一对比,就知道翻译之间文字功底的差异了,原来的翻译的中文表达确实存在较大问题。翻译国外教育著作,第一,要有深厚的外语领悟功底;第二,还要有娴熟的中文表达技巧;第三,要有比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如今,像杜殿坤先生(《给教师的建议》的译者)那样的翻译大家几乎绝迹了。先比较一下《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两个版本的句子——初版:“还存在着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新版:“之所有有棘手的教学难题,还在于第三个原因: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真是比较才有鉴别。当初读到这里,确实有些晕,似懂非懂。现在看新译本,一目了然,豁然开朗。初版:“师徒是人类古老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它每天都提供给我们重返古老舞池的机会。这是螺旋上升地发展的代际舞蹈,在此过程中,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的新的生机充实、激发年长者,在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新版:“教育犹如人类自古有之的一种舞蹈,教师和学生历来就是这一场舞蹈中不可或缺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大好处就是它每天给师生提供重返舞池的机会。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两全其美的舞蹈:年长者给年少者以经验,年少者给年长者以活力,他们在一起翩翩起舞,共同塑造着休戚与共的人类社会。”同样一个意思,初版的翻译滞涩而呆板,新版的翻译流畅而优美,书名便揭示了作者对教学的理解:真正的教育勇气源于教师的心灵。全书除了导言,分为七章:“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恐惧的文化:教育与分离的生活”“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求知于共同体:引人入胜的伟大事物”“教学于共同体: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学习于共同体:同事之间的切磋与琢磨”“不再分离:心怀希望的教学”。本来教学技巧和教师的职业态度都很重要,但这本书是有特定针对性的。在人们过度关注教学技术和技巧的时候,作者提醒大家,比技术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精神世界和充满智慧的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他认为,一切好的教学,都源自心灵:“本书的所有理论都基于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他认为,完美的教育取决于教师是否构成自我的内心景观:“要描绘出这份内心景观的全景图,必须通过三个重要的途径——即理智的、情感的、精神的——三者不可偏废。把教学简化为纯理智的,它就充满了冷若冰霜的抽象概念;把教学简缩为纯情感的,它就弥漫着孤芳自赏的自恋气氛;把教学概括为纯精神的,它就丧失了系牢现实之舟的抛锚之地。理智、情感和精神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不分彼此的整体,三者本应相得益彰地交织于人的自我之中,结合于教学之中,因此我在本书中也努力阐明它们之间如何形成水乳交融般的相互关系。”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教师应有的心灵世界。拥有这种“内心景观全景图”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因而才会有好的教学。作者甚至以虔诚的信徒的口吻说:“好的教学来自好人。”重读新译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学心灵》,是一种原作思想和译文语言的双重享受。
在重读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心一直随着译者行云流水的文字而同样行云流水地翱翔于作者帕尔默的精神世界,倾听他美妙而深刻的教育见地,同时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接下来,我摘录作者一些,简单点评几句,作为和大家的分享。当然,也不敢说是“点评”,也就是我受作者启发而产生的感想吧——【帕】教学——如同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无论好坏都来自内心深处。【李】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即教育的全部。教师本人的人格、学识、视野、情感、智慧……无一不投射在其每一堂课、每一次谈话甚至面对学生的一笑一颦之中。【帕】学前班教师通常比那些有博士头衔的人更能心领神会的把握教学技巧,或许正因为“最低”年级的学生,恰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的幼童,他们不会在意你上的是哪一所研究生院,你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是何许人,更不会在乎你写出了多少部专著,但却能一眼看出你是否真实,还能一口道破实情。天真无邪的幼童就能辨别真伪,这一事实更加增强了我的信念:无论在哪一个教育层次,教师的自我状态都是关键。【李】这是以儿童的眼光看教育。面对孩子,我们有时候更多呈现的却是成人的“荣誉”“头衔”“光环”,而这些往往会遮蔽我们本来有的“儿童的眼睛”,妨碍我们以纯净的教育和儿童的眼光去打量教育。当我们忘记我们的“学位”“职称”“著作”“奖项”时,可能我们便真正接近儿童,也接近教育了。因为“鸟翼系上黄金,就再也飞不起来了”。(泰戈尔)【帕】每次上课都应是我和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一场古时称为“教育”的那种教学相长的交流。要做如此的交流,既不能撇开教学技巧,也不能仅凭教学技巧。【李】教育是情感的相融,课堂是智慧的互动。知识的传播离不开技巧,而心灵的拥抱则不能仅仅有技巧。【帕】差教师在教学中先就疏远了自己的执教学科,继而疏远了自己的学生,而好的教师则在教学中将自我、学科与学生融为一体。【李】是的,“在教学中将自我、学科与学生融为一体”的教师,是好教师。但三者融为一体的标志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学科已经人格化为教师,而教师在教学中忘掉了自己。【帕】优秀教师是能将人、事、物连成一片的编织能手,他们将自己、学生、学科编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络,学生从这网络中也可以学会如何编织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优秀教师能够形成的广泛联系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心灵在此取古时的含义,是人类自身中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汇聚之处。【李】教育发生于“网络”中,发展于“关系”中。这种“网络”和“关系”我理解就是作者所说的“求真共同体”。而编织网络和建立关系靠的不完全是或主要不是外在的手段和技巧,而在于聚集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心灵。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我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帕】教学勇气就是教师在面对强人所难的苛求时仍能尽心尽力的坚持教学的勇气,凭着这股勇气,教师、学生、学科才可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之中。【李】这里,作者正式解释他所说的“教学勇气”是什么。我理解其中有两个关键要素:面对苛求时的“坚持”,和对教师、学生、学科的“编织”。因为坚持,因为编织,学习和生活的“共同体”诞生了。【帕】倘若我们不再互相推销各自的教学招数,而是探讨如何当一位“教如其人”的教师,或许就会发生一件非同小可的美事:在关于如何教学的争辩中,我们再也不会顽固不化的死守各自教学门派的阵营,而是从心中自身对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的追求。【李】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恰恰是,渴求教学招数的老师太多,而追求“教如其人”的老师太少。前者只需不断重复和不断训练,后者则需要坚持不懈地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帕】作者推崇一位善于反思的汤普金斯老师,她曾觉得当教师最令人痴迷的地方不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到想学或需要学的东西,而是:“(1)向学生显示我多有聪明;(2)向学生显示我有多博学;(3)向学生显示我备课有多完善。我一直在装模作样地作秀,其真实目的不是在帮助学生学习,而是以此获得学生的好评。”【李】应该说,在当今中国,这样“聪明”“博学”“备课完善”的老师,还算是通常人们认为“专业素质”比较高的老师,而这样的老师还并非很多,而相当多的老师连这个水平都达不到。但即使这样的“专业素质”比较高的老师,离真正的教育还有距离。我们的目的,不是在课堂上宣讲自己的研究论文,而是“帮助学生学到想学或需要学的东西”。
【帕】有教师用了一上午喋喋不休的抱怨学生的质量,他们说,如果我们不招学生底子好的年轻人,我们这个项目肯定会半途而废。一开始我只能洗耳恭听,可他们颠来倒去一味地怪罪学生,最后我忍不住讲了几句:你们的话就像是医院的医生说:“不要再给我们送有病的病人了——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们送无病的病人来吧,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起来像是医术高明的医生。”【李】估计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就是这样的老师,但为什么一流的医院招收的都是别人治不好的病人,而一流的名校(特指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招收的却是分数最高的学生?有多少“名师”是靠教“优生”成为“名师”的啊!面对医生,我们应该感到有些脸红。【帕】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能够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长此以往,学生总有一天能够坦诚而自信地开口说话。倾听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宽容他者,关心他者,关注他者,尊重他者;意味着不要匆忙的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充塞学生的沉默时刻,不要迫使他们说出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体贴入微的走进学生的世界,使他们将你看成诚心诚意地倾听他者真心话的人。【李】作者认为应该允许学生课堂上不发言,要尊重学生的沉默。这里尊重,指的是面对没有发言的学生,也要通过眼神、表情或动作去倾听他的心灵,即孩子“尚未发出的声音”,然后耐心地等待,不是等待他发言,而是给他以思想燃烧的时间。一切为了营造课堂“活跃氛围”而设法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教师想听的标准答案的所谓“互动”,都是造假。【帕】我从30年教学生涯中得到的认识,就是在每节新课开始时以“新手”的感受去上课。【李】读到这里,我在心里忍不住骄傲地说:“我也是!”【帕】每个人必须发言,而且必须按统一口径发言,那么人人发言可谓“多此一举”,而不同意见只能“胎死腹中”,没有个人的独处,也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李】应该允许课堂的“冷场”,甚至应该给点儿时间“冷场”。作者这里说的“独处”指的是学生独自默默思考。当学生凝神思考时,属于他的学习就开始了。【帕】教师要欢迎并确认每一个人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论其意见多么荒谬可笑,都要随口附和,而是意味着通过全神贯注的聆听、旨在澄清语义的询问,并在学生迷惑于抽象概念时提供说明的例证,帮助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所说的精华之所在。【李】我们听过太多的老师无论学生说什么,都给他一句“你真棒”,这种表扬其实是无效的。认真倾听,真诚对话,甚至展开一些思想碰撞,最后找到那个“精华”,这才是对学生真正的鼓励,不,是奖励。【帕】从本质上说,求真共同体是通过争论而非竞争来增进我们的知识。竞争是个人之间为了谋求私利而在暗中勾心斗角的一场零和博弈,而争论则总是群体参与的,人人可以各抒己见,甚至有时大吵大嚷。在这种公开的唇枪舌战中,每个人都可能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成为赢家。竞争是共同体的对立面,是销铄关系纽带的腐蚀剂,而争论则是共同体的动力,促使共同体成员公开地验证各种看法,激发每个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集思广益的方式更好地认识世界。【李】这里作者谈到了“争论”和“竞争”的区别,他提倡“多争论”,主张“非竞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竞争就有名次,名次的排列就需要评价标准,而且评价标准越细,胜负的评判就越“客观”越“公正”。但问题是,课堂上许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双方的观点有时候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势不两立”,而是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有时候甚至连“求同存异”都不需要,各自保留自己的观点,彼此尊重。所以,“争论”比“竞争”更有利于真正的学习。【帕】他深切的关心学生,他讲课的那个激情,不仅是为了他所执教的学科,而且是为了学习这门学科的我们。他期望我们随时与构成他的学识与想象力的“老朋友”相见并从中学习,因此以一种呈现本心的独特方式将这些老朋友介绍给我们。【李】心中装着学生,并将自己学科化,或将自己所教学科人格化——当然是自己的人格,即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所说的“我就是数学”——我经常也告诉自己:“我就是语文!”有了这一切,课堂上完全不用想你“教什么”“怎么教”——不是说这不重要,而是因为“教什么”“怎么教”早已成为你课堂举手投足的“本能”,你只需考虑一点:如何把你的“朋友”变成学生的“朋友”,让他们和你一样热爱这位“朋友”,最后成为终生相伴的“老朋友”。以上就是让我特别有共鸣的段落和语句。让我共鸣的话显然不止这些。我和作者的对话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教学勇气——漫步教学心灵》一书中类似的金句,层出不穷,比比皆是。读着这些句子,你会情不自禁想到自己的教学,并产生马上重返课堂的“勇气”。当然,产生这种跃跃欲试冲动的前提在于,你是一位真正的老师。所谓“真正的教师”意味着你不是因为谋生而选择的这个职业,而发自内心地出于热爱孩子,热爱教育而报考的师范。如果正是这样,这本书就是为你写的,否则,请不用打开这本书。如果你是从未熬过苦日子的教师,或是虽说艰苦度日却不以为意的教师,那么你不必费心来读本书。有些教师既有过“苦日子”也有过“好日子”,他们对有的日子之所以感到“苦”,恰恰与其心中之挚爱息息相关;还有一些教师决不放任自己如铁石心肠那样冷酷无情,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本书就是为了这些教师而写的。我相信,我们很多老师都是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的教育者。那么,我就郑重向您推荐这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新网师正在共读此书(如上图),欲知详情请点击以下新网师微信——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